《青岛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于文成:重症病区竭尽全力守护生命

边纪
   期次:第1757期      


3月26日,央视《24小时》播出《遇见你|于文成:重症病区竭尽全力守护生命》,报道了我校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医疗专家组组长于文成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奋战救人的感人事迹。

于文成,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他曾不远千里赶赴江西,救治洪涝灾害病患;他在2003年的抗击非典中,荣立山东省防治非典工作个人一等功;他曾救治汶川地震伤员;战“甲流”的队伍中也有他的身影;他用实际行动承担起了一个好医生和好老师的责任。而这一次,“身经百战”的于文成又主动请缨驰援武汉。

55岁的于文成是此次出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医生,在一线奋战了52个日夜。疫情来势汹汹,病例基数大,尚无特效药,这一切情况已经万分棘手了,而于文成所负责的救治重症病人的任务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一次次的专家会诊,一次次的观察病人病情,一次次的调整用药计划,在这看似已经机械化了的活动背后,是于文成的一片医者仁心,他始终在寻找最佳治疗方案的道路上不停奔走。

医疗队接管一个重症病房,管理50张床位,17个病房,所有重症患者的病况他要一一知晓并给出治疗方案。2月9日到达武汉的他,几乎一直呆在病区,没有片刻休息,连和家人多说一句话的时间都没有。“此次我们呼吸科抽调了多名医生护士上前线和进入医院隔离病房,剩下的人工作压力也很大,大家都很辛苦,但相信我们会早日战胜疫情。”曾经,于文成这样告诉记者。

于文成所负责的19床危重症患者身体六处器官衰竭,自身营养状况差,在接受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病情出现好转后,却突然出现心率变慢的状况。

于文成说:“这个时候出现心脏的问题,我们分析有几个问题,第一有没有电解质的紊乱,就是这几天我们还(发现)他的钾离子还稍微偏低一些;第二个问题有没有一些药物,因为很多药物都有一些副作用,有的时候你不得不去用,但用了有可能尤其对危重症、老年的、还有体质弱的患者来说,这个药物的副作用可能表现得就更突出。”

在隔离病房,于文成是医疗队员们的“定心丸”,只要他在,医疗队员们救治病人的信心就又增添几分。咽拭子是用来检测患者是否转阴的,采集过程中感染风险高。为了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于文成率先参加采集,病区里前六例咽拭子就是他采集的。

在于文成和他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医疗队在这里救治新冠肺炎患者97人,其中重症80人、危重症17人、治愈出院82人、开展核酸检测305人次。生死之地,于文成团队争分夺秒同死神抗争,一次次将患者从死神手里救出,他们用无畏的行动守护了患者的生命之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1区10楼护士长邹凤林说:“我觉得这是男神,于主任是大家心中的男神,对病人非常非常负责任,每天他们医疗组之间会讨论关注重症病人的情况,你就会发现不管是哪一位老师,对病人真正做到了尽心尽力,来挽救每一个生命。”

我校医学部2018级内科学研究生潘登在写给导师于文成的信中说道:“与以往不同,这一次,我没有错过您的初心、使命和担当,我亲眼见证一位55岁,年近花甲还甘愿冲锋在前的老将;我亲眼见证您一次次请愿,直至亲自挂帅出征的豪迈;我亲眼见证您一次次竖起来的大拇指。让我在远隔600多公里的安徽又一次觉得您是最伟大的平凡人,我不想称您为英雄,那些逆行而上的所有老师们也都是普通人,都是父母,也都是孩子。他们只是带着初心和使命,为我们负重前行。”

于文成说:“我认为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不是一句口号,我们一定要敬畏生命,任何一个生命不要从我们手底下轻易溜走,这条路我们肯定不会走得那么平坦,在更有希望的前提下,我们还有很多的硬仗要继续去打!”

《青岛大学报》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358次访问,全刊已有3270231次访问